因為女兒習琴之故 這陣子讓我想起我的恩師。猶記剛升小六時 當時的鋼琴老師要出國進修 可能因為我的程度還不錯 於是就把我推薦給她的老師 就這樣小學的我就跟著師大音樂系的教授拜師學藝 前後大約3年 當然這一切都要感謝我的母親願意花很高的學費 讓我精進! (現在要掏錢給孩子時 感觸更深…)
在網站上查詢著老師的近況 找到一本寫著關於老師的書 其中一段描述著老師的教學 看著看著 不禁勾起了那段跟著老師習琴的回憶 更明瞭自己為何能有如此深厚的基礎與習琴的正確基本觀念
印象中老師是非常溫柔的 毛燥的我在老師的薰陶下 能美好的詮釋莫札特 如歌的演奏巴哈 更擁有著一手好音色
老師從最基本的開始教著我 所有的練習到最後都成了反射動作 造就了我所謂的金剛不變之指 再融合自己想要對曲子的詮釋 就可以沉浸在音樂當中 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
如果可以 真的好想再上一堂老師的課….
以下是書中的節錄 提供給大家參考
教育愛的實踐家 吳漪曼
吳漪曼認為,身唯一位教師,最重要的條件莫過於教學熱忱,以啟發、引領學生邁入音樂的殿堂。
優秀的教師在專業知識與技能上,應該有努力不懈的態度,以及隨時隨地充實自己,培養接受新知的能力。好的鋼琴老師必須隨時自我充實,了解當代鋼琴教學的發展動向。 吳漪曼深信教學是循序漸進的,有一定的方法與程序。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進度訂定目標,並且確實實行。
在指導新曲時,吳漪曼認為應該從技巧或音樂較難的片斷開始著手,而不是從樂曲的開端處理。
開放的胸襟
鋼琴教學法是個很容易引起爭議的課題,由於學生的個別差異,諸如天賦、個性以及概括條件等,使的鋼琴教學衍生了各家學派,成果見仁見智,缺乏所謂「唯一有效」的教學方法。
針對常見的問題,吳漪曼與蕭滋認為有必要提出具有建設性的看法。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法,但是主觀和偏見卻會阻礙鋼琴教學法的進步。鋼琴老師需要有包容的態度與彈性的策略,透過個別課起發與指導學生。 例如學生參加「大師班」與比賽的做法,應該多加鼓勵,但是學生必須預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此能夠吸收大師傳授的寶貴經驗,在短時間內領略大師的要求。比賽能增加觀摩的機會,參加一個公平、公正有教育意義的比賽,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學生更可以因此增加演奏的曲目。
對於一個想要成為演奏家的同學而言,吳漪曼認為參加比賽是必經的階段性考驗,所以教師應以開放的心胸來幫助學生、支持學生。
學習動力
固然每一個學生的天賦不同、際遇不同,吳漪曼認為一個學生是否擁有「音樂的心」卻是最重要的。吳漪曼感嘆目前音樂系(班)一些學生由於外務的干擾,經常缺乏學習的動力,這無疑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熱愛音樂的心加上天賦的配合,才能造就一個肯音樂投入與付出的音樂家、肯為音樂教育犧牲奉獻的教育家,或者是懂得欣賞音樂與忠誠支持音樂活動的好聽眾。一個有心成為演奏家的學生,需要多方條件的配合,除了最基本的學習態度要能鍥而不捨、有家人的支持、老師的指導之外,學生更要因為熱愛音樂引發出學習動力。
多元的音樂性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所以音樂家必須具備敏銳的節奏感,在短暫的霎那間處理音樂的節奏。在彈奏時,半秒種的延遲就是相當的誤差,因此練習時務求精準完美。吳漪曼認為學習鋼琴是學音樂的一環,鋼琴家除了要注重鋼琴音樂的表現與技巧的磨練外,多元的音樂性(musicianship)訓練也是必要的。例如,培養視奏的能力,巴爾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的(小宇宙)(Mikrokosmos)與巴赫(J.S Bach, 1685-1750)的(聖詠)(Chorale)都是訓練視奏與音樂的良好教材。練習巴赫的,(聖詠)時,應要求學生注意不同中音色和音量的變化,還要加入踏板。訓練學生視奏,雖然是伊健很花時間的事,但卻要持續不間斷。此外對於有別於獨奏的型式,如,「伴奏」或「室內樂」,都要予以加強,培養對節奏、力度、音色、音響等方面的敏銳度。
鋼琴相關學理
欲了解鋼琴教學的基本問題,吳漪曼與蕭滋ㄧ致認為,必須先了解鋼琴和鋼琴音樂的歷史發展過程。首先,邀考慮鋼琴和其前身樂器──古鋼琴(clavichord)及大鍵琴(harpsichord),兩者在彈奏技巧、發音原理和音色、音量的特質。相形之下,鋼琴最需要體力,碁擊鍵系統造成的彈奏時多重的處建方式,形成了力度與音色的變化。其次,要利用身體自然的機能,在鋼琴教學聖要採用最符合人體工學的方法,這些知識在第一次上課時就要給予正確的解說。
有助於音樂表現與權勢的知識也是必備的,可以充實個人的音樂內涵。例如對作品背景與創作手法的認識,有助於了解不同時代、文化、民族的音樂特色與風格;閱讀音樂史或音樂家的傳記,可以幫助了解作曲家的人格特質、生活環境與背景,以深刻領會與表達特定作曲家的音樂;多聽同一個作曲家除了鋼琴之外的音樂,如歌劇、交響曲等,有助於了解某位作曲家的音樂特色;最後來要聆賞不同演奏家對同一作品不同詮釋,進而分析比較。惟有不斷的廣泛接觸與吸收,彈奏者才能讓普上的音符轉化為有生命的樂章,才有機會成唯一流的演奏家。
扎實的基礎
吳漪曼有感於現代的學生由於學科的壓力,往往缺乏充分練琴的時間,術科方面又經常因為考試的期限,學習的曲目因此十分狹隘。然而如果將許多作品的技巧加以分解,則近乎所有的技巧都是從最基本的音階與琶音衍生而來。因此吳漪曼認為,若從曲子著手練習技巧,無疑是癡人說夢。因為在看譜彈奏的同時,我門將手指抬起又放下,又看譜,已經一心三思了。如果又要求速度,頭腦及耳朵自然跟不上手的進行,更無法正確判斷自己的表現。因此,唯有養成良好的練琴習慣,將基本練習視為音樂的根本。養成精準的反射動作,才能事半功倍。相同的,在練習新曲的時候,務必耐心慢練,才能充分駕馭自己的手指與身體,將個人的所思所想細膩的表達出來,達到樂曲中境界。
鋼琴技巧的練習,無疑的需要許多時間、耐心與毅力,所以必須事先挑出來做獨立練習。習琴者除了可以在一般的練習曲中獲得基礎的技巧外,也可以從樂曲中獲得。之後教師再依學生的程度,給予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 1849)、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 1886)等人的練習曲。在指派學生新曲時,可以先要求學生看譜想音樂,並且幫忙學生克服技巧的困難。
如同樂團的訓練,從個人、分部的練習開始一般,學習鋼琴,也要先做分手、分聲部的練習,之後再合手彈奏。此時住意觸建、聲部平衡、音色等,最後逐一修飾,直到全曲完整為止。
堅持完美
身為一個老師,無論對自己或是對學生,都要有所堅持。
老師對學生的學習進度要確實掌握,而學生也必 須和 老師共同負擔自己的進度。孫愛光談到吳漪曼的教學,從技巧到詮釋,總是從基礎著手,並且仔細的指導。若是疏於練習,吳漪曼則會頻頻催促,提醒他學生的本分教是要努力的學習,就如吳漪曼努力進到教師的責任一般。
吳漪曼認為,唯有在學生能夠克服曲中技巧與音樂的困難、生理與心理瘩障礙之後,在演奏全曲時才能有完美的表現。
獨立學習
吳漪曼以一位自修的學習者,也就是蕭滋為例,說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蕭滋ㄧ生只上過二十堂鋼琴課,因此是完全靠自己的探索與學習;也由於能夠深深體會老師的重要,蕭滋非常愛學生,總是位學生尋找最好的指法和詮釋,更是欣喜見到學生的進步。他說:「學生不能一直依靠老師,要漸漸的自我獨立。」技巧的練習要經過有意識的思考來獲得,音樂的思想也在思考與判斷中進步。 練習的真諦即在於「自己教自己」。指間複雜的動作,從慢的學習中可以習得,技巧則在熟練後程為「自然反應的動作」。吳漪曼強調以正確、相同的指法開始做慢的練習。 從慢的練習中,學生會逐漸培養對運指、距離以及力度等方面的感應與判斷力。因為在練習與演奏時,是獨自一人的。學生要慢慢從老師的指導中獨立學習,而教師對於學生的思考能力,從只導致培養的過程中,也要逐漸將自己抽離。
為樂教基礎扎根
正確的姿勢
從最基本的姿勢與觸建方式,將使學生對鋼琴與自我肢體建立基本認識。
坐姿:正確的坐姿是十分重要的。通常做滿椅子的三分之二,做職後上身略向前傾,感受與琴鍵的契合。前後為傾,感覺座椅的高度以及身體與鋼琴的距離,確定彈奏時呼吸自然順暢,有助於音樂的進行。右腳至於右踏板旁以便隨時使用,並穩固身體重心。
放鬆:體會放鬆是第一堂課的重點。先使學生在放送的狀態中感覺手臂的重量。學生站著,兩手自然垂下,老師輕輕地推動學生放鬆的手臂,使其前後左右晃動。老師突然給一個口令,學生立即將手向前彈出去,從肩膀到指間固定的伸直。老師以姆指、食指輕輕握壓學生的前臂、上臂,說明肌肉的張力。再給一個快速的口令,學生立刻把伸直固定的手幣放送落下,老師雙手從胸前的高度,將學生下落的前臂接住,學生的手臂自然放鬆墬落。老師再將手指抽開,學生的手臂垂落,回覆到最初放鬆下垂的姿勢。
指型:手指在琴鍵上的位置與形狀。首先將放鬆的手臂台到琴鍵上,手腕手指懸垂著,手臂慢慢放下,直到指間觸及琴鍵。手指的第三關節和手腕平行在同一高度,手在琴鍵上保持放送的圓弧狀。開始彈奏時,從最後的指節抬起手指,再利用自然的彈力下落。
觸建:感受觸鍵的變化。手從上述的位置慢慢的將手指放平,觸鍵的指間位置不變,自前臂將手朝向身體拖引,而成指面觸鍵。從逐漸放平的不同的角度將手腕提起,臂部的重量放鬆落下。老師說明因手腕、手臂落下高度的不同,以及指間到指面的不同,彈奏時會產生不同的音色與音量。以指間觸鍵音色清楚明確,指面處見音色豐厚柔美。
音階
五指都可以自然輕鬆的彈奏後,則進入音階的部份。音階、琶音等基本練習應予重視,因為近乎所有技巧都由其衍生而出,是彈琴必備的能力。彈奏時以放鬆的肩膀、均衡平穩的手指,由腕步引導前進。
指法:記住以第四指彈奏的琴鍵。在一個調性的四個反覆八度中,由於第四指僅出現一次,指須注意使用第四指的琴鍵,其餘都以姆指、食指、中指的順序彈奏。
白鍵:確認手指的位置。手指在全部按白鍵的狀況下,例如C大調音階,大拇指觸鍵點保離琴鍵尾端一吋的距離,其他手指的黑鍵與白鍵之間越一枝鉛筆寬度的位置,達到手指的基本位置。
黑白鍵之間:為彈奏黑鍵做準備。彈黑鍵時常會因彈在黑鍵邊緣,而有不穩定的現象。以D大調音階為例,當右手第二指彈在E音時,因E音在升F黑鍵的前面,因此第二指要彈進琴鍵,即位於升D黑鍵邊緣的下方,肘及前臂向右前方推行:同樣的在B因後面是升C黑鍵,彈B的第三指也是在升A黑鍵邊緣下方,承稍為斜形,為彈奏黑鍵預做準備,使運指自然。
黑鍵:為避免彈在黑鍵邊緣。彈黑鍵時,手指置於離黑鍵邊緣大月一吋的位置,在彈降G大調音階時,彈降G(二指)等黑鍵的手指則搖更彈進黑鍵。所以不要怕彈黑鍵,不要彈在黑鍵邊緣。因個人首的大小不同,手指的長短不同,手指再琴鍵上的位置,在略微調整。
力度
彈奏鋼琴的力量包刮用手指的彈力、手腕的力量、前臂的力量,整枝臂膀的力量,與運用上半深獲全身的力氣。每一種不同的用力方式,都會產生不同的音量。基本上而言,手落建的高度會影響力道與音量,因為手與琴鍵的距離改變了重量,產生不同的音響。物體下落的重量及地心引力的原理,造成了力量的來源。彈奏時分為固定彈奏法與重力彈奏法。
固定彈奏法:以手指彈壓琴鍵,手臂與上身的肌肉保持在緊張的狀況,利用持續的張力彈奏。此彈奏法能奏出清楚明確的音質,但因色較粗硬,不適合表達歌唱的樂段或莫札特的作品,較適合表達深沉或富節奏的樂段,如巴赫、貝多芬或近代作曲家的作品。
重力彈法:以手腕、前臂、肩部不同的重量通過手指傳達到琴鍵,可以產生豐潤的音量。例如彈奏若至中強的量時只需應用手腕的力量,強因可用肘關節下落,極強時直接從肩部垂落或使用上身的力量,使因量上的等級有所區分。
練習
所謂「練習的越慢,彈的越快!」練習時務必以慢速度,以一秒鐘完成一音(抬高與落下)的速度來練。
手指練習
上臂與前臂保持約八十五度彎曲的角度,手呈弓形,手指第二、第三關節與手腕約為平行,指間適當安置在琴鍵上。手指從第三關節處抬高,手型固定以放鬆下落的重力,通過指間傳達到琴鍵上。傳統的(Hanon)與(The Little Pischna)為訓練手只獨立極佳教材,以移調練習為宜,以熟悉黑鍵位置並達到調性的訓練。 以下練習在各掉前五音反覆練習,配合手腕放鬆,將手萬台起離開琴鍵約四分之ㄧ圓形的距離,從手的基本位置以手腕的彈力抬起落下。雙指以上的練習,將其餘手指放在琴鍵上,例如用一、五指時,中間不彈二、三、四指放在琴鍵上,一、五指在彈奏前做出抬高的姿勢。本練習能使手指獨立,指力平均、強韌,達到快速清晰的手指技巧。
指法組合為:
(1) 單指練習:1、2。3、4、5
(2) 雙指練習:15、14、13、12
(3) 三指練習:135、145、124、125、235、245
(4) 四指練習:1235、1245
震音練習:從半音到全音,白鍵到黑鍵,是為音階的準備練習。以相鄰二指:12、23、34、45做先後反覆練習。
手腕練習:可以(Hanon)No,44、48、51、53、57加強練習。No44同音反覆斷奏,先只以第三指下落,手腕懸著,手指第三關節固定,使手不塌陷。確定手腕放鬆後,再做換指練習。No.48、51等三度、六度、八度練習,在熟悉放鬆後加上力度變化,在四小節中做出漸強漸弱。
搖行練習:手呈圓弧狀,宛如旋轉門把的動作,手腕至手肘間前臂自然放鬆。( Hanon)NO.31、56為搖行範例。 「放鬆」的概念,在第一次上課時就要向學生說明,再來是各關節節放鬆。開始時,柔軟的手腕開始彈奏最為重要。手腕能控制音與音之間的空間,從細微差異的動作中變化觸鍵,彈出斷奏、非圓滑音、滑音等,也可以變化音量和音色。在表達樂句時尤其重要,當手指彈過樂句的尾音後,將手腕畫半圓四的自奏下一樂句。
吳漪曼認為在指導初學者,或已經養成壞習慣的新學生時,一開始就要從頭給予糾正。從基礎的手指練習開始,向學生說明,而且不斷的提醒。上述的基本練習看似繁瑣,卻是每日必要的練習,以時間與耐心來培養學生的心智訓練。
留言列表